主要重點在於如何拓增書房、更衣室與加設廚房中島,並將二間女兒房調成相等尺度。首先定位出書房位置,以此做為軸心序列出餐廳、客廳及更衣室位置,並佐以墨黑石紋地磚,理出一條串連全室的長廊,同時採對稱手法,展呈出廚房、中島吧台及女兒房,使所有場域不著痕跡地相互串連,貼近使用者真實生活形式。
夫妻倆熱情好客,希望有寬敞聚會場所。將兩間女兒房調成相等大小、增加更衣室、書房空間,廚房則需要中島規劃。原格局的公共空間呈現全然的開放式設計,導致空間界定模糊不明確,加上屋主希望闢出嶄新書房場域,於是決定透過一條長廊依序串起玄關、客廳、餐廚、書房與私領域,使開放環境從無序走向有形秩序,勾勒出清晰且流暢的動線。
全室由中性黑白灰共構簡約現代風基底,經由灰黑石紋地磚、書房如雲霧般的淺白灰壁面,再加上廚具水泥灰飾板等,勾勒出簡淨沈穩氣息,並適時穿插濃淡不一的原木色澤,以及選配暖橘調沙發加深視感溫度。
主要採以均勻擴散的柔和光源為主,透過嵌燈與投射燈交織運作,烘托高雅精品氛圍,如玄關端景經由光洗牆效果,提升整體優雅質韻;同步於酒櫃、更衣間鑲嵌 LED 燈條,使櫃體輪廓立顯鮮明,添增微奢氣質。
將書房視作軸心,藉此定位出其他區域,同時利用地坪材質達到劃分空間用途,並鋪展出一道長廊串起所有場域,壁面搭配黑色烤漆玻璃,延續經典微奢韻味同時,呈現猶如藝廊般的典雅畫面,勾勒出清晰明確的動線走向。
「不要把收納做成收納的樣子,而是與空間和諧相融。」設計師透過配色與材質,再加上錯落有序的櫃體設計,使收納機能兼具美學涵養,呈現完整到位的空間樣貌,正如客廳壁櫃、電視櫃、書房書櫃與更衣室衣櫃等,擷取相似的紋絡肌理並運用相對應的色澤,使櫃體消融於各個角落。
敞開大門,溫厚內斂的實木肌理依附著壁面橫向蔓延,經由設計師的縝密規劃,從平直立面接續至一道全身鏡,再悄然轉化成層序分明的格柵線條,同時鏝抹具粗獷紋理的仿石材塗料當作背景,疊增出不失天然韻味的細膩層次。
在風水考量下,將鐵件採以斜面格柵呈現,消弭顧慮、穿引視線同時,使光線空氣徐緩流動。
循著格柵語彙進入客廳,地坪材質亦由墨黑石紋地磚轉成米灰色調,在無形間達到劃分場域用途。將暖橘調皮革沙發倚牆設置,一旁則採用具金屬鏽蝕感的系統板材砌築壁掛櫃體,刻意保留局部開放格櫃,隨時皆能拾取書籍細細品讀。
揮別常規利用平釘天花遮飾橫樑的方式,透過層遞手法將樑體消融於天花飾板,引領視覺動線抵達對向投影布幕軌道,接續導引至下方櫃體。由鐵件+木工砌成的半開放電視櫃,透過細膩構思使後方電箱消隱無蹤,同時兼具展示用途。
倚傍窗戶緩垂而下的穿透鐵件吊櫃,是令人目光停留的靜謐畫面,錯落均分的二道擱板,上層能夠陳列飾品植栽,下層則裁定成吧台桌高度,讓夫妻倆在夜晚時分,伴著夜景倚坐在此淺斟低酌、細說瑣碎日常,凝聚情感增添生活溫度。
對稱開展的廚房場域,以清透玻璃滑門形成分野,經由反射倒映開闊視角,再往前探進,沈穩墨黑石紋地磚搭佐洗鍊大理石壁磚,奔放不羈的紋理脈絡奠定奢雅大氣底蘊。
佐上一道溫煦木質壁板,收整冰箱同時嵌入紅酒櫃,並於立面綴以次序分明的圓孔洞,使珍藏酒品平躺儲放、確保口感風味,同步量身規劃簡約長型中島吧台,圍塑張弛有度的聚會場所,使親友客人從容享受融洽餐敘氛圍。
依序而入,沿著立柱縱深橫向推展的平整廚具,採以簡樸水泥紋理飾板,搭配自然溫潤的木紋肌理,同時輔以精煉黛黑色調,將現代風元素摻揉日式禪風調性,提升烹飪環境的高品味質感。
宛若煙嵐飄渺的山水詩畫,來自義大利手作塗料的深淺濃淡表現,經由光線映照透散出斑斕光澤,揮灑出沈靜舒心的閱讀端景,將壁櫃與書桌挹注錯落手法,虛化了視覺量體、帶來輕透無壓氛圍,相佐鋁框玻璃滑門,成就幽邃透視景深。
鑑於原結構容易產生噪音困擾,於是貼心加設一道窗形成雙層窗構造,加乘隔音效果、還給休憩場域絕對寧靜。同時在窗腰牆以一道臥榻堆疊出畫面層次,成為夫妻倆靜心閱讀或談心的溫馨角落。
轉至床頭牆,沈靜質樸的墨黑石紋飾板悠緩蔓延,圍塑沈澱寫意的休眠環境,並搭佐米白吊櫃調和彩度,流露經典黑白配色同時,增添實質收納機能。
將主衛浴重新調配,把原本窄長的浴缸移除,通過轉向構起全新浴池設備。
同步利用清玻形塑明朗穿透的乾濕分離規劃,經由調整後,讓渡出餘裕走動空間,亦能拓增浴櫃檯面成為雙面盆設計,開啟早晨美好的梳洗時光。
推開長虹玻璃滑門,有別於常見將衣櫃砌滿的景象,將純白壁面視作一張圖紙,運用鐵件+木作勾勒出開闊且通透的畫面,看似錯落的線條蘊藏著條理有序的筆法。
在自由延展間,揉進了多種收納可能,同時滿足吊掛、摺疊亦或擱置大型行李箱的需求,並於畸零角落築起一座典雅梳妝台,於此反映著女主人的優雅日常。
『林梢一抹青如畫,應是淮流轉處山。』住家風格與屋主個性息息相關,當一個人還在為基本生活孜孜不倦的打拼努力時,居住的環境往往呈現出以實用為主的面貌,追求更多的收納空間、儲物機能,恨不得將一間房子當成兩間使用,但是若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已經達到高標,那麼必然改變自己看待住家的看法,希望能融入更多優雅、舒適、自在的元素。換言之,前者把家當成必需品,後者將家視為藝術品,浩室設計充分掌握屋主的思緒,設計出來的空間因此極受歡迎,自然也是理所當然了。
由於室內坪數相當寬敞,所以希望動線格局的安排能夠隨性自在,讓全家人在其中活動時都能夠感到悠閒輕鬆。屋主喜愛簡單幹練的線條,因此不想看見住家存在太多繁複的造型或色彩,同時在建材使用上也力求簡潔。同時非常重視採光,所以要求在規劃過程中,利用設計將光線極大化,即使不開燈也能常保空間明亮。
採用開放式設計,將公領域全都融合在一起,並且保留窗前大陽台,在戶外與室內之間建立一道緩衝區,賦予生活更多喘息空間,並創造無壓氛圍。建材基本上以磁磚與木料為主,輔以少部分玻璃及鐵件,讓設計風格回歸簡單自然,不言而喻的凸顯整體住家的低調奢華。
透過自然光源與人工光源的交錯運用,在保有大器風範之餘,仍恰到好處的營造浪漫意境,替生活創造多元而豐富的使用可能性。
以屋主夫妻憧憬的清亮空間營造簡約俐落的現代風格。全室屏除不必要的繁複設計與色彩,以簡練線條鋪陳構化,採用白色為基底,灰階承轉再以黑色穿插點綴,猶如水墨畫般寫意揮灑,濃淡之間盡顯雅致逸趣。
玄關以灰色六角花磚地坪界定區域,黑色木作造型隔屏適度遮掩視線,避免一眼穿透公領區,半開放視野讓氣流自由遊走,不受隔屏阻擋。大片石紋磁磚創造電視牆大器端方質感,下方木紋基櫃採內嵌式設計,弱化櫃體厚重感。沙發後方與多功能室之間的隔牆,上半部為玻璃搭配鋁製黑色框架,相較木框,鋁件更顯輕盈,細膩質感與透亮清玻相得益彰,穿透視野則具空間放大效果;下半部沙發靠牆則以特殊塗料模擬水泥質感,與灰階超耐磨木地板一氣呵成,呈現清雅乾淨色調。
主臥延續公領風格,同樣以黑灰白勾勒整體空間表情。床尾造型牆面,為模糊上方天花壓樑存在感,特以弧型收尾,與下方層板統一造型,同時避免尖銳直角造成碰撞傷害。牆面分界、更衣室鏡面滑門與衣櫃皆以黑色線條為框,彼此串聯呼應整合設計元素與視覺美感。
喜愛北歐風格給予的清新脫俗,卻想呈現與眾不同的北歐宅。屋主嚮往擁有屬於自己獨樹一格的北歐設計家,而浩室設計擅長在簡約的哲學中,嘗試華麗的顛覆行為,與屋主共創沈穩內斂卻又清新脫俗的北歐夢想宅。
擁有本身條件優質的新成屋,擁有寬敞及採光充足的空間。從玄關進入於室,柔和純白的系統櫃體,可容納一家四口的鞋量,鞋櫃下方的懸空設計,整體看起來更輕盈無壓迫,不只可放置出入穿脫的鞋子,左側預留的簍空空間,是為了孩子與長輩使用的穿鞋椅區。 進入公領域,一覽無遺的是寬敞的客廳與餐廳區域,以淺灰優雅的L型大沙發作為兩區域的分隔線,前半部客廳區域,簡潔的電視牆面以高級訂製壁紙作為主視覺。
後半段餐廳區域,以北歐風格中重要的「原木傢俱」元素,搭配整體空間使用的木板地,增加空間中溫暖的份量。
以愛馬人仕為題,反映屋主一家優雅、品味氣質。
以精緻大器的現代風格,搭配石材、大理石紋與木質肌理,打造精品豪宅般的素雅質感,滿足屋主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。
邱炫達設計總監以化繁為簡的設計手法,透過彈性通透的動線規劃,結合實際生活的考量和坪效的放大使用,加上異材質的組合,營造放鬆、舒適的住家環境,打造屋主期待的現代精緻居家。
汲取日式禪風的精隨,融入對台灣古樸文化的情感,堆疊豐富的場景變化。揚棄過於繁複的線條、華麗的裝飾,自然淡雅的設計由地坪向上渲染。天幕保留原始結構的壁面,粗曠的水泥質感讓空間柔中帶剛,形塑恰到好處的張力平衡。
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,讓家成為一處最舒適的堡壘。「懷舊復古」為核心概念,以簡樸內斂的設計手法結合大量的木元素創造無垢空間。光影的蔓延隨著量體在地坪落下淺影,營造人文詩意的忘俗之所。
18 坪的現代風居宅,是屋主與浩室的第三次合作,梳理了屋主對空間的需求規劃後,設計師以小型招待會所概念作出發,為屋主型塑開闊且具微奢質感的交流場域。
設計師將主臥及客浴門片都隱匿牆面中,型塑簡約俐落的立面表現。進入主臥空間,延續了公區的木質調性,採用魚骨型木紋拼貼鋪敘床背牆,為寢室帶出溫潤木質溫度,同時又增添個性化立面表情。窗台繪以灰色框景,巧妙地包覆大樑,打造出兼具收納與臥榻的區塊,引景入室,圍塑放鬆的休憩氛圍。另外,更透過仿石紋美耐板搭配拉門設計整合衣櫥空間與電視牆,讓坪效得到最大利用。浩室設計藉由擅長的空間配置與材質運用,創造兼具機能與美型的生活場域,滿足屋主對新生活美好的嚮往。
甫入門,玄關廊道運用灰鏡隱化鞋櫃,並放大空間感,設計師微調空間格局,將原有3房空間改為2房,搭配斜角設計拉伸視覺尺度並優化動線,型構開闊的公領域,輔以開放式廚房規劃,配置機能中島,搭著半弧形沙發,圍塑客餐廳一體共鳴的歡聚之感。交織石材、環保木材、義大利金屬漆與鍍鈦板的搭襯,堆疊空間木質溫度與細膩金屬質感。
Copyright © 2012 -2024 HousePlan All Rights Reserved.
網站地圖 | 連絡我們
Designed by Jclassroom